評論員 丁建庭
2月18日,甲辰龍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,廣東“新春第一會”再度聚焦高質量發展。
同樣是云集方方面面的代表、縱貫省市縣各級,省委主要領導講話,各地市、各單位和各方代表作表態發言,大會全程視頻直播……如此“隆重”安排凸顯了高質量發展之重要——它是新時代的硬道理,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,是廣東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、光明之路、奮進之路。
不同的是,去年大會在省會廣州召開,今年選擇在特區深圳召開。這樣的“易地”安排,既體現了深圳在全省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,也與深圳科創水平高、產業發展強有關。這次大會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,聚焦產業科技話創新、謀未來,部署促進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。
科技是第一生產力,產業是生產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。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,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、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。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部署,明確今年九項重點任務的第一項就是“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”,強調“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,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、新模式、新動能,發展新質生產力”,釋放出促進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的重要信號。
促進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,廣東有基礎有優勢: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、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、高水平人才高地全面建設,鵬城實驗室、廣州實驗室、大科學裝置等“國之重器”相繼布局,國家技術創新中心、制造業創新中心、產業創新中心等平臺載體密集落地,高水平大學、科研院所、科技領軍企業等創新資源積厚成勢。廣東經濟總量率先突破13萬億元、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,是全國第一制造業大省、全球重要制造業基地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均居全國首位,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。
而在廣東省內,最具基礎、最有優勢的城市,毫無疑問就是深圳。深圳是設立最早的經濟特區,敢闖敢試、敢為人先、埋頭苦干,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,新時代正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,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。深圳經濟實力雄厚,發展環境比較好,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業、研發機構、金融機構和創新人才,“20+8”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體系持續做大做強,新質生產力蓬勃興起。
從數據上看,深圳許多經濟指標特別是產業科技方面的指標不僅在省內領跑,在全國也位居前列。2023年,深圳地區生產總值3.46萬億元、增長6.0%,增速居國內大中城市前列;規上工業總產值、工業增加值連續2年實現全國城市“雙第一”;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742家,居全國城市第二;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20年居全國城市首位……同時,深圳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也有重大突破,華為麒麟高端芯片實現自主規模應用,體外膜肺氧合系統、高端核磁共振設備等打破國外壟斷,兩項創新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。
這就是創新之城深圳,科技創新成果振奮人心,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具競爭力,是促進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的尖兵、標桿。去年8月,省委常委會在深圳調研并召開會議專題研究深圳工作,要求深圳以新擔當新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在創新成總果轉化上形成示范,在創新人才集聚上先行引領,帶動廣東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。何以展現“示范”“引領”“帶動”?一方面各地市要主動向尖兵深圳“取經”,另一方面標桿深圳也要敞開大門,把好經驗、好做法推廣開來,以城市之間的互促互學帶動全省產業科技創新水平的躍升。
這或許就是在深圳開會的深意所在。